弯板60度弯曲模具设计(CAD图+PREO三维)下载
弯板60度弯曲模具设计指南
一、设计核心目标
- 功能需求
- 实现金属板材(如碳钢、不锈钢、铝合金)的60度精确弯曲,角度偏差控制在±0.5°以内。
- 确保弯曲后板材表面无压痕、裂纹,回弹量符合工艺要求(通常需预留0.5°~1°补偿)。
- 适用场景
- 机械制造、建筑结构、汽车钣金等领域的V形折弯加工。
二、模具结构组成
- 上模(冲头)
- 形状:60度V形尖角设计,尖端半径R=0.5~1mm(根据板材厚度调整,薄板取小值)。
- 材料:Cr12MoV(淬火硬度HRC58~62),耐磨性强,适合高频冲压。
- 关键尺寸:
- 尖角角度:60°±0.2°(需比目标角度小0.5°~1°以补偿回弹)。
- 长度:比下模开口大5~10mm,确保完全压入。
- 下模(凹模)
- 形状:60度V形槽,开口宽度B=8t~12t(t为板材厚度,例如t=2mm时,B=16~24mm)。
- 材料:与上模相同,或采用硬质合金镶块(提高寿命)。
- 关键尺寸:
- 槽口角度:60°±0.2°(需与上模配对研磨)。
- 槽深:H≥1.5t(确保板材弯曲时不受底面干涉)。
- 圆角半径:R=0.5~1mm(与上模尖角匹配)。
- 定位与压紧装置
- 后挡料:可调式挡块,定位板材弯曲起始位置,精度±0.1mm。
- 压料板:弹簧驱动,压力可调(通常为板材屈服强度的1.2~1.5倍),防止弯曲时板材滑动。
- 模架与导向
- 模架:标准四柱模架,刚性好,变形量小。
- 导向:导柱导套结构,间隙0.02~0.05mm,确保上下模对齐。
三、关键设计参数计算
- 弯曲力计算
- 公式:
- :板材抗拉强度(MPa)
- :板材宽度(mm)
- :板材厚度(mm)
- :下模开口宽度(mm)
- 示例:弯曲Q235钢板(t=3mm,b=100mm,σ_b=400MPa),下模开口W=24mm:
(需选25吨以上压力机)。
- 公式:
- 回弹补偿
- 经验值:
- 碳钢:回弹角≈0.5°~1°(需将上模角度设计为59°~59.5°)。
- 不锈钢:回弹角≈1°~1.5°(上模角度58.5°~59°)。
- 验证方法:试模后测量实际角度,通过修磨上模尖角调整。
- 经验值:
- 最小弯曲半径
- 公式:
- :材料系数(碳钢k=0.5~1,不锈钢k=1~2)。
- 示例:弯曲3mm不锈钢,最小半径R=3~6mm(设计时取R=1mm需验证是否开裂)。
- 公式:
四、制造与装配要点
- 加工精度
- 上下模V形角度需配对研磨,确保对称度≤0.05mm。
- 尖角和圆角需抛光至Ra≤0.8μm,减少压痕。
- 热处理
- 上下模淬火后需低温回火,消除内应力,防止开裂。
- 装配调试
- 检查导柱导套间隙,确保上下模运动平稳。
- 试模时逐步增加压力,观察板材变形情况,调整压料板压力。
五、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
- 角度偏差大
- 原因:上下模未对齐、回弹补偿不足、压力不足。
- 解决:重新研磨模具、调整上模角度、增加压力。
- 板材表面压痕
- 原因:模具圆角过小、表面粗糙度差。
- 解决:增大圆角半径、抛光模具表面。
- 弯曲裂纹
- 原因:最小弯曲半径不足、材料塑性差。
- 解决:增大弯曲半径、预热板材(针对高强度钢)。
六、优化方向
- 自动化集成
- 增加数控后挡料和角度检测装置,实现闭环控制。
- 模具寿命提升
- 采用表面涂层(如TiN)或激光熔覆技术,提高耐磨性。
- 多工位设计
- 结合冲孔、切边工序,实现复合加工,减少装夹次数。
资源下载
下载价格15 模币
常见问题
关于模型压缩
我们提供的模型都是压缩文件压缩过的,使用前请解压缩。推荐的免费压缩软件如:7zip,winzip等免费无广告的解压缩软件。
下载的模型解压缩时缺少另外的压缩包
如果有多个压缩包,建议直接下载的时候改一下名称如1、2、3、、、这样解压缩软件可以自动找到下一个压缩包,从而自动解压缩。
下载的模型使用相关的软件无法打开
这个一般是由于软件版本不符合造成的,三维软件的模型通常是向下兼容,就是高版软件本打开低版本软件生成的模型没有问题,反之低版本的软件是无法打开高版本的3D模型的。我们测试的时候一般使用了高版本的三维软件。模型下面介绍里有编辑点评的模型,都是经过测试的模型,通常都没有问题。如果您当前的版本无法打开三维模型,可以试试升级一下软件。(有时候用户上传的模型所写的三维软件的版本是不准确的)
关于模型版权
3D模型下载网所有内容均来自会员上传,模型的版权归上传者所以。使用网站内容时请遵循相关法律法规。如果版权拥有者发现自己作品被侵权,请及时向3D模型下载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。3D模型下载网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。如果商业用途可联系作者获得授权。
关于在线计算及数据查询
本站计算及数据查询内容严格按照相关计算方法及国家标准,但在制作的时候难免会出现错误。本站数据仅供参考,烦请对照相关内容验证是否正确。本站不对计算结果所产生的设计错误负任何责任。
评论0